通訊員汪瓊輝、徐世聰報道:“按期拆除網箱,不僅政府有獎勵,而且還幫助銷魚呢。”1月14日,通山縣大畈鎮和平村村民袁知胖一邊冒著嚴寒在富水湖拆圍,一邊告訴筆者,他養殖的成魚已在鎮政府幫助下,全部被嘉魚、陽新的客商上門收購了,拆除后的魚網也賣給有關廠家作生產再生原料。 袁知胖在富水湖從事網箱養魚已有18年光景,擁有養殖水面5000余平方米,年產鮮魚18000噸,年收入逾6萬元。去年8月起,縣委縣政府啟動富水湖拆圍工作后,他帶頭響應,率先拆圍,目前已接近尾聲。 富水湖是通山的母親湖,由于近年來過度養殖開發,出現了湖面被擠占,水體遭破壞,航道受阻等問題。為保護富水庫區水域生態環境,保障庫區漁業、旅游、發電、灌溉、調蓄等功能正常發揮,該縣決定按照“以人為本、有情操作”的要求,對全縣1024戶網箱養殖戶和537戶圍汊養殖戶進行統一拆除,并配套出臺相應補償政策,對按期拆圍的養殖戶不但進行適當獎勵,還給予政策扶持。即:養殖戶在規定期限內自行拆除竹木結構網箱的,每平方米獎勵15元;鋼架結構的每平方米獎勵30元;圍汊按攔網長度每米獎勵150元。 為確保養殖戶拆圍上岸后,致富有門路、生活有保障,該縣還在充分尊重漁民意愿的基礎上,因地制宜、因戶施策,引導漁民轉產轉業的同時,對自行拆除的養殖戶給予3年期精準扶貧貼息貸款扶持,以及落實漁船燃油補貼、移民避險解困項目等;對生活困難的養殖戶,在子女上學、大病救助和生活補助等方面給予救助,以幫助群眾發展生產、改善生活。 截至1月15日,該縣已投入“拆圍”獎補資金3386余萬元,完成拆圍面積775800平方米,占計劃拆圍面積的36%;協議簽定率達到92.48%。其中,僅大畈鎮就完成拆圍297戶,兌付獎補資金380余萬元,協助外銷鮮魚50萬噸。 |